美女搞黄在线免费观看。,特a黄色毛片观看,久久精品视频观看,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久

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的倡導者  綠色生活創(chuàng)建的踐行者

當前位置:需求信息 >  需求信息 > 正文

應對碳關稅機制,企業(yè)如何調整碳管理方式?

2024/8/20 15:40:54   澎湃新聞    梁朝暉  人氣:8065

7月底,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第三個報告周期的申報時間截止,從下個季度到2025年底,雖然同樣是過渡期,無需繳納額外的碳關稅,但對歐盟CBAM現階段覆蓋的六大行業(yè)——鋼鐵、水泥、鋁、化肥、氫和電力的進口商來說,對其要求從自愿申報轉為強制申報,碳約束力在緩緩增強。 

CBAM的由來

2021年,歐盟發(fā)布名為“Fit for 55”(“減碳55”)的氣候計劃,包括能源、工業(yè)、交通、建筑等在內的12項更為積極的政策舉措,承諾在2030年底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55%的目標,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也成為歐盟低碳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的核心。

此后,歐洲本地生產商的碳減排壓力加強、成本上升,為了使進口商和本地廠商在碳排放方面開展公平競爭,歐盟推出CBAM政策,對進口的高碳商品征收碳關稅。CBAM立法于2023年5月發(fā)布,過渡期從2023年10月1日開始,到2025年12月31日結束。過渡期間,CBAM只針對易受碳泄漏影響的高碳密集型行業(yè),六大類產品合計約占歐盟碳交易系統(tǒng)(ETS)的45%,只履行報告義務,無需額外繳費。

2026年起,歐盟將正式實施CBAM政策,并計劃進一步擴大覆蓋行業(yè)的范疇。屆時,歐盟的進口商需要根據申報的碳排放量,購買相應數量的CBAM證書,每年的5月31日前,需清繳上一年度進口商品嵌入排放量對應的CBAM證書,相當于ETS對類似本地商品的碳費,同時扣除產品在產地已經支付的碳費。 

對CBAM產品碳足跡的要求顯著提升

過渡期內,歐盟要求進口商提交有關其進口CBAM產品和嵌入式溫室氣體(GHG)排放量的季度報告,在每個季度后的下個月末之前提交。

過渡期的不同時期對報告義務的具體要求也不同:在前三個報告周期中(即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4年第一、二季度),進口商可根據歐盟委員會公布的默認值計算嵌入式排放量并申報。但是,從2024年第三季度(即2024年10月份提交的報告)開始,歐盟進口商必須與供應商合作收集和報告實際排放數據,默認值計算的排放量占全部排放量的比重不能超過20%。也就是說,CBAM覆蓋的出口企業(yè)從現在開始必須準確跟蹤產品碳足跡,并按照歐盟CBAM要求提供詳盡的、復雜的排放數據申報,這對企業(yè)意味著更多的額外壓力。

盡管CBAM政策對歐盟實現減排目標大有裨益,但政策在推進中也遇到來自市場的阻力,未來能否不折不扣地實施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。雖然采用默認值大大簡化了碳排放數據的計算,方便了進口商,但在第一份報告的截止日期之前歐盟只收到約13000份報告,實際申報量遠遠低于預期的提交總數;按CBAM要求,德國需報告其排放的公司約有兩萬家,德國排放交易局(DEHSt)只收到不到10%的申報;瑞典環(huán)境保護局也只收到了預期報告數量的11%。

雖然目前中國出口到歐盟的六大行業(yè)產品數量和金額并不大,但是,2026年以后,石灰、玻璃、陶瓷、紙漿、紙張、紙板、塑料等產品都可能納入CBAM管理范圍,屆時對中國出口企業(yè)的影響面將顯著擴大。無論未來該政策如何變化,中國相關行業(yè)企業(yè)都需關注政策走向,及早采取應對措施。

企業(yè)經營層面應優(yōu)先加強產品碳足跡管理

出口企業(yè)不僅需要掌握中國相應的行業(yè)碳排放核算方法,還應當熟悉歐盟等國際標準,在專業(yè)節(jié)能減碳服務機構的幫助下,精確測量自身產品生產過程、購買前體產品的隱含碳排放數據。其中難點在于按照該制度,出口企業(yè)將要求供應商提供原材料、零部件相應的碳排放數據,而上游企業(yè)可能本身并不出口,不需要或不具備記錄產品碳排放數據的能力。

這樣對上游企業(yè)也產生一定的影響:能夠準確提供產品碳排放的企業(yè)更有利于下游企業(yè)碳足跡管理和出口時的碳數據申報,可能獲得額外的競爭優(yōu)勢和市場份額,倒逼產業(yè)鏈上更大范圍的企業(yè)實施碳足跡管理。

因此,在全球碳規(guī)制不斷加強的趨勢下,無論是否為出口型企業(yè),都應加強產品碳管理。國際標準化組織于2013年推出ISO 14067,作為專門針對產品碳足跡量化的國際通用標準。該標準規(guī)定了產品層面的溫室氣體評價、計算方法、產品碳足跡報告等內容,以及環(huán)境標志與宣告、產品生命周期分析、溫室氣體核查等相關內容,包含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95%以上(包括產品報廢和回收階段)的碳足跡數據,計算結果在國際上被供應鏈企業(yè)、消費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普遍接受,可作為一致公認的產品碳足跡數據。

企業(yè)戰(zhàn)略層面應制定碳中和實施路徑

從長期來看,制定和實施碳中和戰(zhàn)略是企業(yè)應對全球碳中和、保持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必由之路。企業(yè)作為經濟組織,組織碳比產品碳的核算范圍更廣,減碳目標和任務更加龐大。企業(yè)增加碳中和措施的投入,持續(xù)降低資源能源消耗,向社會承諾和披露碳中和,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、獲得投資者和消費者青睞。

企業(yè)碳中和戰(zhàn)略的具體實施路徑一般分為短期(5—10年)和長期(20年以上)。按照2023年推出的碳中和國際標準ISO 14068,碳中和分為兩個階段:早期階段是組織通過溫室氣體減排和清除降低碳足跡,以及通過多種形式的碳信用抵消碳足跡,直到“無法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”;后期階段,組織的碳足跡為零或負值,或者只剩下“殘余的溫室氣體排放”(注:碳中和狀態(tài)允許存在無法清除的碳足跡),組織通過購買清除類的碳信用抵消該部分碳足跡。企業(yè)可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碳中和的進程、強度和措施。

應避免三個誤區(qū)

對企業(yè)而言,組織的碳中和具有長期性、自愿性,而產品碳足跡管理是無法回避、具有緊迫性的碳規(guī)制,企業(yè)管理層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判斷,并避免三個容易陷入的誤區(qū)。

一是不夠重視、甚至忽視。雖然每個企業(yè)都會涉及碳排放,但由于目前國內外碳規(guī)制涉及的對象主要是電廠和高碳密集企業(yè)、新能源企業(yè)和碳匯企業(yè)等,不少其他行業(yè)的企業(yè)認為減碳和自己生產經營關系不大;加之國內外碳核算規(guī)則專業(yè)性強、涉及面廣、且在不斷推陳出新,因而對此知之甚少的企業(yè)主大有人在。還有的企業(yè)在專業(yè)機構的幫助下建立了碳中和戰(zhàn)略和規(guī)范化管理,但企業(yè)的最高管理層并未真正理解碳管理的重要性,簡單理解為“計算排放,買點減排量抵消一下”,投入很少的精力和資源,把它當形象工程。

二是夸大減排數據、甚至造假。有的企業(yè)確實開展了減排工作,然而在推進項目時并未達到聲稱的減排目標,反而會招致質疑和批評。目前國內外對碳減排的核查、懲罰機制還很不健全,但缺陷正在不斷被改進。2023年起,科學碳目標倡議(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,簡稱SBTi,是一項由碳信息披露項目、世界資源研究所、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聯合國全球契約項目聯合發(fā)起的全球倡議)開始對未能在24個月內提交減排目標驗證的企業(yè)或組織在官網上公示,標記為“COMMITMENT REMOVED(承諾已移除)”,這些被移除的企業(yè)或組織因而有了“漂綠”“洗綠”的嫌疑。全球有9000余家公司參加該倡議,已有數百家公司被標記和移除,其中不乏知名跨國企業(yè)。

三是減排量被低估,支付額外的碳費。有的企業(yè)實實在在地推進減排,但由于不熟悉國內外核算方法和標準的差異,有的減排量國內認可而國外不認可,未來可能增加出口成本。例如:通過電網購買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在國內可計算為減排量,但有的國家要求必須直接購買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量,通過電網購買的只能按照中國電網的平均碳排放因子計算,這樣計算出來的排放量就比實際高出不少。 

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